聯(lián)系我們
地址:慶市川區(qū)衛(wèi)道(原雙竹鎮(zhèn))
13983250545

信:ycsh638

QQ:469764481
郵箱:ycsh6318@163.com

達氏鱘生物學特性及人工繁殖技術研究

發(fā)表時間:2024/05/01 17:36:06  來源:江西水產科技 2014年3期  瀏覽次數:2034  
字體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西南漁業(yè)網-豐祥漁業(yè)網秉承:求是務實不誤導不夸大不炒作!水產專業(yè)網站為您提供優(yōu)質服務!【鄭重提醒】:本站所有文章,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,否則謝絕轉載??!謝謝合~
市場在變,我們的誠信永遠不會變!

達氏鱘生物學特性及人工繁殖技術研究

任華 藍澤橋 孫宏懋 李義勇 蘭大華

(湖北天峽鱘業(yè)有限公司,湖北 宜都 443302)

達氏鱘(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),又名長江鱘、沙臘子,屬鱘形目(Acipenseriformes),鱘科(Acipenseridae),鱘屬(Acipenser Linnaeus),是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[1]。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及其各大支流,如嘉陵江、沱江等,屬淡水定居型鱘種,為國家一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,和中華鱘(Acipenser sinensis)、胭脂魚(Myxocyprinus asiaticus)一樣,有洄游到長江上游金沙江段產卵繁殖的習性[2]。由于過度捕撈以及長江水域污染的原因,使得達氏鱘野生資源破壞極為嚴重,再加上長江葛洲壩、三峽大壩水電工程的修建,阻隔了達氏鱘洄游產卵的通道,對達氏鱘的生存環(huán)境產生很大的影響,造成達氏鱘自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,目前長江流域已很少捕到其個體,世界自然保護聯(lián)盟(IUCN)評定達氏鱘為極危(CR)物種。國 內 對 中 華 鱘[3]、史 氏 鱘 (Acipenser schrenckii)[4]、達氏鰉(Huso dauricus)[5]、西伯利亞鱘(Acipenser baerii)[6]等鱘魚的生物學特性、繁養(yǎng)殖技術研究開展較早,已有較多報道。有關達氏鱘的研究也有零星報道,但對達氏鱘的生物學特性和繁殖技術方面的報道較少。達氏鱘相對其它鱘,個體較小,生長緩慢,但性成熟早,生殖力強,是研究鱘魚繁殖生理學的理想材料。研究達氏鱘的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技術,旨在為達氏鱘的物種保護和種質挖掘提供參考。

1 生物學特性

1.1 形態(tài)特征

達氏鱘體呈長梭形,體表淺黃色,在側骨板以上為灰褐色或灰黑色,側骨板至腹骨板之間為乳白色,腹部為黃白色。吻短,前端較尖,腹面扁平,體被五行骨板,前背骨板約8~12個,第一個骨板不特別大,幼魚皮膚粗糙[7];側骨板26~41枚,腹骨板8~13枚,背鰭條43~58,臀鰭條25~39;鰓耙三角形,薄片狀,排列稀疏(20~30)[8]??谖挥陬^腹面,橫裂,上下唇褶較發(fā)達,口前方有橫裂觸須2對。眼小,無上下眼臉和瞬膜,鼻孔一對位于吻部,頭側眼前方,具有不發(fā)達的噴水孔。尾鰭為歪尾型,上葉發(fā)達,布滿針狀菱形硬磷,尾較短。

1.2 生活習性

達氏鱘屬于淡水定居性魚類,略有集群,分布在長江中上游湖北沙市至金沙江干支流中,是一種廣溫性魚類,生活適應水溫范圍1~32℃。天然環(huán)境中達氏鱘喜歡在較暗的底層緩流水體中活動,經常棲息在8~10m的江河淺水區(qū),在巖礁、沙底、卵石區(qū)域游動、覓食。冬季在有緩流的河道中越冬,立春后在江水回溫至12℃以上時開始溯水上游到長江的干支流攝食產卵,達氏鱘同中華鱘一樣屬于洄游性魚類,不同的是達氏鱘不作遠距離的洄游。達氏鱘怕強光,怕噪音干擾,喜在夜間安靜的環(huán)境下攝食。

1.3 食性

達氏鱘屬于雜食性魚類,但較為喜食動物性食物。天然水域中的達氏鱘幼魚主要攝食底棲生物、水生昆蟲幼體和底層小型魚類,隨著個體生長,攝食量的增加,開始轉變攝食植物性食物,如水體中的藻類,水生植物的莖、葉等[9]。在人工培育條件下,經馴化可攝食豐年蟲幼蟲、水蚯蚓和配合顆粒飼料等,在稚魚、幼魚階段以攝食豐年蟲幼蟲或剁碎水蚯蚓為食,隨著個體的長大,餌料中逐步少量添加配合飼料進行餌料馴化,達氏鱘幼魚餌料馴化難度比中華鱘、史氏鱘、達氏鰉等幼魚的馴食難度大,一般中華鱘、史氏鱘、達氏鰉15d左右就可以完全馴化轉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,達氏鱘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馴化成功,甚至更久。餌料馴化期間,若餌料投喂量不足,會出現殘食現象,體長達15cm以上時這種殘食行為將會逐步消失。

1.4 生長特性

達氏鱘的生長快慢與外源因子密切相關,如水溫的高低,攝食量的多少以及餌料營養(yǎng)價值的高低等。生長適宜水溫18~25℃,其中水溫20℃為最適生長水溫,水溫低于13℃或超過28℃時,達氏鱘的生長速度明顯變慢,攝食量明顯減少[10]。何斌[11]對人工養(yǎng)殖條件下達氏鱘生長特性進行研究表明:平均體重617.27g、體長43.28cm的達氏鱘,經過140d的人工養(yǎng)殖,平均體重1379.32g、體長53.55cm,日生長0.09cm,日增重5.44g。

1.5 繁殖習性

自然界中達氏鱘雌魚性成熟年齡為6~8齡,體重9~15.9kg,雄魚性成熟年齡為4~7齡,體重4.5~12.5kg,生殖期有春、秋兩個繁殖期,春季(3-4月)和秋季(11-12月),產卵適宜水溫16~19℃,絕對懷量6.0~13.0萬粒,卵徑2.8~3.5mm[12]。性成熟的雄魚比雌魚小,體色也較深。性成熟的達氏鱘在繁殖季節(jié)會沿江上溯至長江宜賓以上江段進行產卵繁殖,達氏鱘的卵為沉性和黏性卵,卵粒粘附在產卵場的石灘底發(fā)育。

2 人工繁殖技術

2.1 材料

湖北天峽鱘業(yè)公司2005年5月從四川宜賓市生物水產研究所引進達氏鱘受精卵1萬粒,在工廠化養(yǎng)殖車間進行人工孵化、人工馴養(yǎng)和親魚培育,目前共存活達氏鱘親魚58尾,其中雌魚22尾,雄魚36尾,雌魚最大個體13.5kg,體長 1.08m,最小個體2.8kg,體長0.45m;雄魚最大個體10.4kg,體長0.85m。2013年5月10日,從22尾雌魚中挑選出發(fā)育成熟度好的8尾雌魚,雄魚4尾在公司鞏河魚苗繁育基地進行催產試驗,催產水溫(18±1)℃。

2.2 方法

2.2.1 親魚培育

在達氏鱘親魚培育過程中,越冬期,減少投餌量,減少人為的干擾;越冬過后加強對親魚肥育培育,投喂營養(yǎng)全面的軟顆粒飼料,飼料中添加優(yōu)質魚油、卵磷脂、鮮活餌料魚以及高蛋白礦物質原料,滿足性腺發(fā)育營養(yǎng)需求,日投喂2次,投餌率約占魚體重的0.8% ~1.0%;通過調節(jié)水流、光照和水溫來促進性腺發(fā)育。親魚培育水溫為16~25℃,pH 值7.0~8.5,DO 6.0~8.5mg/L。

2.2.1 親魚選擇

用于人工繁殖的達氏鱘親魚,應挑選體格健壯,游動活力強,體表完整、無傷的親魚。外部觀察:成熟好的達氏鱘雌魚腹部膨大柔軟,卵巢輪廓明顯,生殖孔紅潤突出外翻。腹部取卵觀察:卵粒橢圓形,呈黃褐色,有光澤和彈性,卵粒大小均勻,卵徑2.3~2.8mm,卵體沿動物極邊緣形成一外色素圈,呈現兩極分化,動物極頂端有明顯的極斑。雄魚腹部扁平,魚體偏瘦,發(fā)育成熟的雄魚輕壓魚體腹部,有少量乳白色精液流出。

2.2.2 人工催產

達氏鱘催產適宜水溫為16~18℃,催產藥物為地歐酮(DOM)和鮭魚釋放激素類似物(S-Gn-RHa),雌魚采用胸鰭基部兩針注射,其注射劑量為:第一針S-GnRHa 2ug/kg,第二針 DOM 3mg/kg+S-GnRHa 7ug/kg,根據魚卵發(fā)育成熟情況可以適當增減其藥物劑量,兩針間隔時間在10h左右;雄魚在雌魚注射前1d采用一針注射,注射量為雌魚的一半左右,激素效應時間為18~24h,隨水溫和親魚性腺發(fā)育程度而稍有所延長或縮短。

2.2.3 受精卵的采集與孵化

雄魚在18℃的水溫條件下,藥物注射12h后,就可以采集精液,將雄魚撈出水面,擦干魚體和生殖孔,用導管插入生殖孔將精液導流到氧氣袋中,充上氧氣放入4℃的低溫中保存?zhèn)溆?。雌魚藥物注射12 h后,會出現產前征兆,雄魚會追逐雌魚沿著產卵池邊不停的游動,不時地用尾鰭拍打水面,雌魚藥物注射14 h以上時要密切觀察產卵池底有無卵粒排出,并每隔2h檢查一次魚體,輕輕按壓魚體腹部看有無卵粒排出,若有少量卵粒排出,還需再等1~2h,待魚卵完全游離后,才能采用手術法進行魚體剖腹取卵,魚卵取出后立即采用半干法受精,按照1L魚卵10ml精液2L水的比例混合受精,先將適量優(yōu)質精液倒入適量水中再立即倒入魚卵中用羽毛攪拌受精3~5min,受精完畢靜置1~2min,然后濾掉多余的精液和黏液,倒入事先準備好的滑石粉溶液中進行人工脫黏50min,脫黏結束后將受精卵清洗干凈放入孵化瓶中孵化,在18℃的水溫中孵化5d左右便可孵出仔魚。

2.2.4 魚苗培育

(1)育苗缸清洗與放養(yǎng)。達氏鱘魚苗培育選用池底光滑的玻璃缸盆,魚苗進缸前2d將玻璃缸徹底清洗干凈,用2 mg/L的高錳酸鉀藥液浸泡消毒10h,然后放干水再次清洗干凈,進水30cm左右,進苗時先放少許魚苗試水,檢查藥性是否消失,放養(yǎng)密度為3000尾/m3,隨著魚苗個體的長大逐步分稀養(yǎng)殖密度。

(2)開口餌料培養(yǎng)。達氏鱘魚苗在18℃的水溫條件下,仔魚孵出后生長到第七天時卵黃逐漸吸收完,黑栓大量排除體外,此時應開始投喂開口餌料。達氏鱘仔魚最佳開口餌料為豐年蟲幼體,在有少量黑栓排除體外、魚苗開始貼底集群時,就應做魚苗開口前的準備工作,孵化豐年蟲幼體。

(3)餌料投喂。魚苗培育早期采用豐年蟲開口,后期采用水蚯蚓加微粒飼料混合投喂。日投喂8次,每3h投喂一次,豐年蟲投喂前停氣泵靜置15min,撈出水體上層蟲殼,吸取水中層豐年蟲幼體,直接均勻全缸潑灑,投喂餌料時停水15min。當體長達2.0cm以上時,投喂剁碎水蚯蚓和微粒飼料混合投喂,微粒飼料每餐投喂量按6g/萬尾魚苗的比例混合蚯蚓漿潑灑投喂;體長達5cm左右時逐步減少水蚯蚓投喂量增加微粒飼料量,并逐步過渡到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飼料。

(4)日常管理。魚苗培育期間保持水質清新、水溫穩(wěn)定、溶氧穩(wěn)定,每天檢測水溫、溶氧、氨氮等,餌料投喂結束后及時清理殘餌糞便。

3 結果

3.1 親魚催產結果

2013年5月10日催產的8尾達氏鱘雌魚中,有5 尾(♀1、♀3、♀4、♀7、♀8)催產成功,效應時間為20~24h,3 尾(♀2、♀5、♀6)沒有產卵。共獲得成熟卵粒17.9萬粒,受精卵11.7萬粒,平均受精率65.3%,孵化出仔魚7.5萬尾,孵化率64.1%。產后親魚康復30d后,檢查手術創(chuàng)口愈合正常無潰爛、發(fā)炎癥狀,成活率100%。催產結果見表1。

表1 產卵結果明細表

3.2 育苗結果

魚苗培育整個過程在全封閉的循環(huán)水工廠化魚苗車間進行,受外界環(huán)境影響較小,水溫、溶解氧、pH值、氨氮等水質指標穩(wěn)定。魚苗開口期成活率高達90%以上,在餌料轉換期間,由于微粒飼料的添加量過多,馴食過早,轉餌過急,造成魚苗大批量死亡,最終培育至體長8cm時,成活3.3萬尾,成活率44%。

4 討論

4.1 達氏鱘初次性成熟大小及繁殖力

從催產的8尾達氏鱘親魚可以看出:人工養(yǎng)殖的達氏鱘初次性成熟個體較小,懷卵率較低。成熟雌魚最大個體10.5kg,體長78cm,雄魚6.8kg,體長0.45cm,卵粒徑2.65mm,比野生達氏鱘魚卵粒要?。ㄒ吧_氏鱘卵徑2.8~3.5mm),每克魚卵(未受精之前)卵粒數42.3粒,平均懷卵率為9.4%。

4.2 達氏鱘性腺發(fā)育與年齡的關系

自然條件下達氏鱘的性成熟年齡雌魚為7~8年、雄魚為4~7年[12]。在人工養(yǎng)殖條件下,受溫度、環(huán)境、餌料營養(yǎng)等因素影響,研究發(fā)現,雌魚性成熟年齡為5~7冬齡,雄魚為3~5冬齡。雄魚的性成熟年齡是很容易確定的,在繁殖季節(jié),輕壓雄魚下腹部,有乳白色精液流出,即可判定為成熟;雌魚則根據繁殖季節(jié)采用取卵器腹部穿刺取性腺組織,檢查卵巢發(fā)育程度,評估群體是否達到性成熟年齡。根據歷年對達氏鱘養(yǎng)殖檢測結果來看,達氏鱘人工養(yǎng)殖5冬齡時,35.1%的雌魚個體卵巢發(fā)育處于第Ⅱ期,8.6%的雌魚個體卵巢發(fā)育達到第Ⅳ期;6冬齡時26.3%的雌魚個體達到第Ⅳ期,41.7%的個體卵巢分處第Ⅲ期,到7冬齡處于第Ⅳ期卵巢的個體比例高達50.4%。達氏鱘人工養(yǎng)殖5冬齡時雌魚極少量個體開始達性成熟,但不具普遍性,應視為個體差異現象。因此,達氏鱘在人工養(yǎng)殖條件下雌魚性成熟年齡應確定為6冬齡。

4.3 開口餌料粒徑與餌料轉換時間對魚苗成活率的影響

魚苗開口階段對攝食餌料種類的選擇指標主要有餌料粒徑的大小、可捕性、相對豐度和適口性等,尤其是餌料粒徑的大小、適口性,決定魚苗開口成活率的關鍵。魚苗開口期,對水質、餌料的適口性要求非常高,稍有不慎會出現大批量死亡。達氏鱘屬于偏肉食性魚類,仔魚開口期口裂較小,餌料表面粗糙、粒徑過大、不適口性會嚴重影響魚苗的開口成活。本次試驗魚苗培育在全封閉的循環(huán)水育苗車間中進行,水質相對穩(wěn)定對魚苗培育影響較小,開口初期選用豐年蟲幼體投喂,適口較好,魚苗成活率高達90%,在后期餌料轉換期間餌料粒徑偏大,轉餌過激,造成魚苗絕食,大批量的死亡,培育至8cm時成活率為44%。因此,在達氏鱘魚苗培育階段,一方面要準備好各種適口性的充足餌料;另一方面要掌握好餌料馴化的最佳時機和方法,以獲得魚苗培育較高的成活率。

4.4 研究達氏鱘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的意義

達氏鱘、中華鱘、長江白鱘(Psephurus gladius)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珍貴魚類,被列為國家一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,有“水中大熊貓”、“水中活化石”之稱,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生態(tài)價值。早在1972年,農業(yè)部下達了“長江水產資源調查”和“長江鱘魚專項調查”兩個科研項目,撰寫有“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”一書,對長江中的中華鱘、達氏鱘和長江白鱘的形態(tài)學、生物學、生態(tài)學以及資源狀況做了系統(tǒng)的描述[12]。研究達氏鱘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技術,對恢復達氏鱘自然種群,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進行商業(yè)開發(fā)具有重要意義。

[1]丁瑞華.四川魚類志[M].成都:四川社會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4.

[2]曲秋之,馬國軍,孫大江.鱘魚類及我國對鱘魚類研究的發(fā)展概況[J].水產學雜志,1996,9(2):78-84.

[3]劉鑒毅,危起偉,陳細華,等.葛洲壩下中華鱘繁殖生物學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效果[J].應用生態(tài)學報,2007,18(6):1398-1402.

[4]石振廣.達氏鰉人工繁殖和養(yǎng)殖關鍵技術研究[M].中國海洋大學,碩士論文,2008:1-24.

[5]王云山,石振廣,李文龍.史氏鱘生物學特性及繁殖技術[J]. 內陸水產,2005,(5):34-35.

[6]羅剛.西伯利亞鱘的生物特性及人工繁殖技術[J]. 畜牧與飼料科學,2011,32(5):72-73.

[7]盧邁新,黃樟翰,肖學錚,等.主要養(yǎng)殖鱘魚的生物學及養(yǎng)殖前景[J].大連水產學院學報,2000,15(4):280-286.

[8]王吉橋,姜志強,胡紅霞.主要養(yǎng)殖鱘魚的生物學特性[J]. 水產科學,1998,9(2):34-40.

[9]石振廣,王云山,李文龍.鱘魚與鱘魚養(yǎng)殖[M].黑龍江:黑龍江科學出版社,2000,53-55.

[10]杜軍,趙剛,龔全,等.達氏鱘親魚人工池塘培育試驗[J]. 西南農業(yè)學報,2002,22(3):824-827.

[11]何斌,陳先均,杜軍,等.人工養(yǎng)殖條件下達氏鱘生長特性的研究[J].西南農業(yè)學報,2011,24(1):335-339.

[12]四川長江水產資源調查組,長江鱘魚類生物學及人工繁殖研究[M].成都:四川社會科學技術出版社,1988.1-284.

[13]Tamas Gulyas,李融.如何判斷魚卵的發(fā)育期?[J].中國水產,2006(9)45-46.

聲明:轉載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!
“養(yǎng)魚第一線”微信公眾訂閱號

"養(yǎng)魚第一線"微信公眾帳號和養(yǎng)魚第一線劉文俊視頻號!將會定期向你推送本號信息!將為你精誠服務!

文章評論
發(fā)表評論:(匿名發(fā)表無需登錄,已登錄用戶可直接發(fā)表。) 登錄狀態(tài): 未登錄,點擊登錄
電腦網址: http://dollarslicenewyork.com 地址:重慶市永川區(qū)衛(wèi)星湖街道  手機網址:http://m.yc6318.cn
重慶市永川區(qū)雙竹漁業(yè)協(xié)會,重慶市永川區(qū)水花魚養(yǎng)殖專業(yè)合作社,重慶吉永水產品養(yǎng)殖股份合作社,重慶市永川區(qū)豐祥漁業(yè)有限公司
本站聯(lián),微信:ycsh638,QQ:469764481,郵箱:ycsh6318@163.com

ICP備案/許可證號渝ICP備2020014487號-1

渝公網安備50011802010496號

誠信共建聯(lián)盟